摄影人文行走|循着影像地图,解码人民公园的城市表情
“葛侬下半天兜公园去伐?”
那么你下午要不要去逛公园?踩一踩这个春天的尾巴,感受上海这座快节奏城市中片刻的悠哉与闲适,用照片勾连欢乐时光的线索,在人民公园的绿地里纵享一代一代上海人经济又日常的休闲娱乐方式吧!
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园碧翠湖
作为向公众开放,兼具完备的公共设施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公共绿地建筑景观,公园是一种市民休闲的场所,也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公园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公园最多的城市。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上海人民公园承载着城市集体记忆,在时代浪潮中经历了从政治空间到生活剧场的转变,如今成为了真正人民共享的“露天城市会客厅”。
人民公园及南京西路俯瞰
这片占地10公顷的绿地,1952年由旧上海跑马厅脱胎换骨而来,将殖民符号转化为人民乐园的改造,预示着新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序幕。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园是市民文化狂欢的舞台。文工团在公园排练,青年读书会在角落里大声朗读,游园会、花卉展等活动总能吸引很多市民游客。大多上海人的相册里都会有一张人民公园留念照,背景是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而从高24层的国际饭店看下去,人民公园也别有一番景致。
从国际饭店俯瞰人民广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化风潮进一步更新迭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公园随之而来的新变化、新风貌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微观缩影。在公园英语角,数百青年在公园树下练习口语;不远处的露天舞池里,交谊舞爱好者们用录音机播放磁带,伴着当下流行音乐翩翩起舞;公园围墙外,空地逐渐被个体商贩占据;1993年,园内首次引入收费游乐设施,碰碰车和旋转木马成为很多八零、九零后玩乐的广阔天地。这些情景无不演绎着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作为这座蓬勃发展的城市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20世纪80年代市民在人民公园晨练
20世纪80年代的人民公园英语角
20世纪90年代在人民公园建设的儿童游乐场
新世纪以来,人民公园与上海市民生活又一次更加深度融合,人民塑造了“人民公园”的真正形态。2005年左右兴起的相亲角,创造了上海特色的“婚恋市场”,用A4纸和防水袋构建起了独特的社交规则,至今仍是一大网红景观,折射的是上海乃至中国婚恋观念。近年来,经过“公园+”改造工程,人民公园转变为24小时智能空间。一方面,智慧步道、无线充电、监测空气质量的电子屏,这些科技元素与百年绿植共生共荣。另一方面,海派文化讲座,艺术展览,手工活动,文化注入自然有机共生的力量。
2012年火热的人民公园“相亲角”
人民公园,作为“人民城市”中一方会呼吸的天地,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培育着诗意栖居的可能。本活动邀请纪实摄影师陆杰及摄影评论人吴栋一起,跟随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至今城市记录的镜头“兜一兜”人民公园,也欢迎参与者携带自己与人民公园相关的照片一同前往,开展一场生动鲜活的记忆共鸣。
漫步路线
集合地:上海历史博物馆北门
↓
英语角
↓
碧翠湖-湖心亭
↓
水榭长廊
↓
大草坪
↓
市民健身区
↓
南极石
↓
儿童游乐场
↓
相亲角
↓
人民公园5号门
↓
解散地:五卅广场
温馨提示
行走活动谢绝迟到,请提前15分钟签到并领取耳机;
如有发烧、咳嗽、气促等谢绝参加;
活动约2小时,全程无休。
关于嘉宾
陆杰
纪实摄影师,原《上海画报》摄影记者。持续关注和记录上海这座城市的年轮和故事。至今完成包括“世博会”“苏州河”“老城厢”“新天地”“黄浦江”“两湾一弄拆迁”等几百组上海系列,以文献记录的方式对城市的各种主题进行分类和研究。
吴栋
生活在上海的记者、编辑、摄影评论人。现供职于澎湃新闻,主要关注摄影与影像艺术,曾任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研究员,为《澎湃新闻》《腾讯·谷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瑞象馆》《假杂志》《摄影是艺术》《Fotografiska》等媒体机构发表摄影评论文章。策划《江河澎湃2024》《穿城而过·北横通道》《奔涌入海·北外滩》《上海相册》等视觉产品,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策展人。
关于城市漫步漫步
城市是鲜活的“生命体”,其发展与塑造离不开生活其中的每一个“我”的参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自2022年全新发起的“城市漫步”项目,将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城市空间作为社会美育大课堂,邀请不同领域的城市文化研究专家带领公众进行多元视角的城市观察与在地探索,建立“人”与“城市”的深层联结并激发在地文化的共振,探寻城市公共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城市漫步往期嘉宾
Btr/古冈/蒋俭/周培元/吴栋/古冈/汤惟杰/范文兵/植南门市部(江垚、庄明昱)/钟翀/吴栋/郭光普/宿新宝/孙孟晋/沈如东/格里董
(3小时前)
(3小时前)
(3小时前)
(5小时前)
(6小时前)
(6小时前)